5月15日下午,原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巡视员,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央联系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李惠斌教授,于万泰南路校学术会堂604讲授“新唯物论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专题。本次学术演讲获得2019年万泰娱乐“中国特色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与政治学的文化建构”专题学术讲座项目资助,由万泰平台与中国财政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共同主办,万泰平台白云真🛟、江涛💯、辛平、耿喜梅以及中国财政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曹明星🛗、姚东旻、耿纯、罗伟杰😆、惠炜🤽🏼、丁怡🍌🫒、李慧青出席,由国际政治系主任白云真副教授主持👨🏼🦳。

李慧斌教授
李惠斌教授以“分享与共享🦻: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取势”为核心主题,致力于中国新制度经济学的创新,而切入点在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其对马恩文本的把握可谓造诣极深🎉,对马恩原文运用举重若轻,论证严谨,思维活跃🐩,为本次活动贡献了一场思想的学术盛宴🩰。整体而言,本次演讲可分为三大部分🧍🏻♀️:
一、政治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的关联性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其对唯物史观的研究与发现密不可分。李惠斌教授首先详解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引出“两个决不会”概念。《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完成时间,“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虽间隔10年,却均是唯物史观的必然结论,绝非马恩思想的断裂📫。随之,李惠斌教授指出《资本论》中马克思对物神崇拜的探讨🍳,要义在于将商品物与物间的批判还原至人与人间关系的批判🏰。马克思把“价值看做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是对象化的劳动”,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由此看出,马克思的所有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分析都是在“新唯物论”的方法论指引下进行的。“新唯物论”的实质在于😵💫,在所有旧唯物主义者和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关系的地方🫅🏼,马克思看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从主体的意义上把握现实。客体因人的实践活动介入,不再是抽象的自在之物,而是加进了人的规定性。
二、现代企业劳动产权的解构
企业投资在马克思理论框架下被称为“过去的劳动”👩🏻🎤。劳动者把自己过去的劳动用于社会投资,实际是让渡了自己劳动产品的直接使用权📒,作为补偿🌑🧑🏻🦱,应得一定的回报—市场利息。现代经济学得出不承担风险的投资回报等于其市场利息的结论,实际是把风险劳动独立出来,其具有过去的劳动与活劳动的二重性🧙🏻♀️。随着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企业出现投资人不在场的现象,风险责任分割成为必要。在这种分割后🌨🦛,企业增量产权应分为过去的劳动、风险劳动和企业活劳动三部分,参与企业财富分配的三个劳动回报要素则分别为资本回报、风险回报和活劳动回报。在当今风险投资的理论与实践下,除前两种回报☄️,参与企业利润分享制度的主要有企业技术人员与企业管理者阶层二部分,即通常所述企业产权激励制度的基本内容👸🏼。李惠斌教授强调,这不是资本的慈善,而是资本与劳动长期博弈的结果,尽管许多理论家秉持着似是而非的教条而不承认,但这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平解决方案👨🏼🦳。
三.分享与共享的关系:中国经济制度的展望
李惠斌教授指出🧴✒️,上述分享制度是在按劳分配的语境前提下,而马克思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可以接受的分配方式🍷,只能实现相对公平𓀁。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二次分配与三次分配,即出现了共享的概念,这实质上是一种按需分配模式6️⃣。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中国的社会分配模式必然随之调整🗡,按需分配程度与范围将逐渐提高,即从利润分享到社会所有制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进程。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模式的分享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十分必要的🍹,按需分配的份额调整是需要几百年不断调整的过程🙍🏻♀️💆🏽,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社会分配制度中的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可忽略的两个重要因素。

师生认真聆听讲座
精彩的讲座触发了听众的深度思考。在交流与互动环节,同学与老师就所有制与分配的关系🧖🏼♂️、中国马恩文本研究现状向李惠斌老师进行了提问,均得到详尽回答。李惠斌老师认为🉐,中国经过40年改革开放,正在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针对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思路上,尽管我们不能做极端的“原教旨主义者”,但联系、回归马恩原本研究总会有所收获,这既是对马恩的尊重👻,也是对现有问题的谨慎反思🚏。

全体合影留念
本次历经两小时的讲座圆满结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拼搏🐙🦸🏿!